|
|
訂閱社區雜志 |
遼寧省大連市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時間:2017-4-25 9:11:03) |
近年來,大連市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能源項目布局和建設進展順利。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大連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大沈天然氣管線、陸上風電、500千伏紅沿河核電送出工程等一批提升區域電源質量、保障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入運營,莊河海上風電、大規模抽水蓄能、化學儲能調峰電站國家示范項目等一批開創性、引領性能源項目也陸續立項、啟動。 4月20日至21日,記者跟隨市發改委工作人員先后探訪了我市三處新能源基礎設施現場。 紅沿河核電二期工程5號機核島設備安裝全面啟動 站在高高的觀景臺上,遼寧紅沿河核電站壯觀場面盡收眼底。遠處二期工程正在緊張地建設之中。此前的4月12日,紅沿河核電5號機組反應堆廠房穹頂成功吊裝,周長誤差僅兩毫米,吊裝精度再創新優。這標志著5號機核島全面進入設備安裝階段。 據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經理霍建祥介紹,紅沿河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其中一期工程建設4臺機組,二期工程建設2臺機組。去年9月,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產,二期工程5、6號機組自2015年3月、7月先后開工,目前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計劃2021年建成投產。屆時,紅沿河核電站全部6臺機組年發電量可達到450億千瓦時,相當于大連年用電量的1.5倍,或三峽工程年發電量的一半。 紅沿河核電站是東北地區首個核電項目,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能源投資項目,對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及核電產業鏈發展、核電人才培養等均具有積極作用。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追求卓越”的原則,把核安全放在首位,牢牢恪守國家有關要求,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組織核電站的建設和運營,未發生影響環境和周邊社區居民安全的核安全事件,工程安全管理獲得國際7級評級,達到先進水平。2016年,世界核電營運者協會(WANO)對每臺壓水堆核電機組評價的12項關鍵指標中,紅沿河4臺機組有37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3/4的關鍵指標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開工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 今年1月21日開工的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是國家能源局批準建設的第一個大型化學儲能國家示范項目。大連共有兩期工程,每期工程均為200兆瓦,項目總投資約為37億元。 作為項目的建設單位,大連恒流儲能電站有限公司負責對項目的建設及運營進行全過程管理,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該項目采用國內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具有大功率、大容量儲能、安全性好、循環壽命長、響應速度快、能源轉換效率較高、綠色環保等優點。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由儲能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BMS)、儲能變流器(PCS)、升壓變壓器及儲能電站集控系統等設備組成。 大連恒流儲能電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宮繼禹表示,電池儲能電站是智能電網的重要元素,能夠參與電網調頻,改善大電網供電水平,調整負荷曲線,削峰填谷,提高配電設備和線路的利用率;還可以作為微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消納光伏、風力發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讓居民用上更清潔的能源,改善空氣質量水平。同時,作為一個備用電站,可以在出現極端天氣的情況下保證電網的備用安全,提高遼寧尤其大連電網調控能力,利于節能降耗,提高電網的經濟性。 據了解,與傳統的發電技術不同,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本身并不是一個發電站,而是作為一個存儲空間,通過化學電池的反應,將電網中的電能儲存在電池中,在用電高峰期將電能釋放出來,可以降低電網的調峰壓力,提高整個電網的供電安全,改善電網中的電源結構。 莊河300兆瓦海上風電場項目2020年建成 今年計劃新開工的莊河300兆瓦海上風電場項目位于黑島鎮南部海域,投資主體是三峽新能源大連發電有限公司,投資總額52.3億元。工程裝機總容量為300兆瓦,擬安裝60臺單機容量為5兆瓦風機機組,包括風機基礎施工、風機安裝、海上升壓變電站施工、集控中心施工。 據介紹,2020年項目建成后,年理論發電量為107100萬千瓦時,扣除尾流損失后理論年發電量為98310萬千瓦時;年上網電量約77400萬千瓦時,折合滿負荷利用小時數約2580小時。 加快實現城市經濟-能源-環境協調發展 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十二五”以來,我市累計投資超過千億元,能源供給得到保障,結構不斷優化,有力保證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同時,通過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優化,有效控制了煤炭消費的增長速度,推廣集中供熱,發展熱電聯產工程,鼓勵各類燃煤用戶采取積極的環保措施升級改造,支持“煤改電”、“煤改氣”,推動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全市節能減排總體水平。 但是,受產業結構、居民供暖等因素制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以燃油汽車為主的出行生活習慣依然對環境造成壓力。因此,必須著力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推動煤改電清潔供暖工程,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創造需求側新的增長點,實現城市經濟-能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