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風電創新運維技術高峰論壇舉行 50余位行業翹楚齊聚洛陽 |
(時間:2019-11-26 8:50:33) |
作為洛陽市“五強六新五特”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洛陽市新能源產業已初步形成以光伏為主,光熱、風電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近日,清洛基地針對其中的風電領域,舉辦2019中國(洛陽)風電創新運維技術高峰論壇,邀請50余位行業專家、知名企業家齊聚洛陽,圍繞相關話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關鍵詞 風電運維 當前,中國風電產業已取得風電裝機和發電量全球第一、風電發展速度全球第一的顯著成績,但在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謝長軍看來,風電產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同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電資源配置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限電問題暫未根本解決、運維技術需要創新等。 “尤其是風電運維技術創新,是目前的重要課題。”謝長軍在論壇上給出了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目前仍在運行的風機約有12萬臺,其中相當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質量問題。謝長軍認為,當前我國風電運維市場需求很大,運營商希望能夠修復風機,避免更換核心零部件,降低運營成本;制造商則希望通過數據反饋,提升風機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謝長軍表示,洛陽在風電運維方面有著較完備的產業鏈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建議洛陽市充分發揮優勢,發力風電創新運維領域,為風電行業發展注入老工業基地的新能量。 關鍵詞 產學研結合 風電行業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后期運維成本高,究竟高在何處?數據顯示,齒輪箱和軸承損害造成風電機組停機占到風電故障的70%,其中,因潤滑失效導致的故障又占了較大比例。 “因此,為降低運維成本,使用高性能潤滑油/脂,以及提升設備潤滑系統的維護和保養工作尤其重要。”首屆科學探索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系主任張晨輝說。他認為,應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突破風機潤滑關鍵核心技術,為風電運維提供解決方案。 張晨輝表示,洛陽有洛軸、軸研所、新強聯等一批風機軸承領域領軍企業,清洛基地等新型研發機構作為產學研的“握手區”,也為行業發展搭建了資源對接、聯合攻關的橋梁。所以,應注重產學研結合,利用自身優勢,加速突破風機潤滑技術難關并實現產業化應用。 關鍵詞 資源整合 在雙瑞風電公司售后運維部副總經理馮威看來,風電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以風電葉片為例,只有保證設計開發、生產制造、風場運行三個階段的可靠性,才能夠為其全生命周期提供保障。因此,在推進風電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整合相關資源,使得產業鏈連接更為緊密。 馮威表示,在風電行業中,洛陽當前優勢明顯,比如洛軸研發的2.5兆瓦風機軸承、軸研所的風力發電軸承、新強聯的大型回轉支承、新能軸承的偏槳軸承等,在產品設計、生產工藝上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清洛基地新建立的“風電機組再制造研究所”,則為風電機組核心部件再制造技術提供了智力支持。 “洛陽發展風電產業,下一步應注重放大本地優勢,實現抱團發展。”馮威說,目前洛陽已形成風電裝備產業鏈,但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利用率不高。希望本地企業進一步整合產業鏈資源,抱團作戰,共同將洛陽建設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風電裝備生產基地。 關鍵詞 再制造 《中國制造2025》提到要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等創新實踐。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勝認為,再制造能夠實現老舊產品的“起死回生、修舊勝新”,可實現對廢舊機電產品資源的高級利用,是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特征和要求。 “再制造是一個‘三贏’的事情。”朱勝說,再制造有三點優勢:一是降低成本,通過再制造,用戶可以用低成本得到質量不亞于甚至高于新品的產品;二是拓寬發展,再制造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教育意義;三是環保價值,再制造能夠降低資源消耗,助力企業節能減排。 朱勝指出,洛陽是重工業基地,具有發展再制造行業的產業基礎和天然優勢,建議洛陽將智能化和再制造相結合,形成再制造行業新的增長點,實現高質量發展。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