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降耗的呼聲已經越來越急切了。
近期,繼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或其省份,逐步禁止使用白熾燈或正在醞釀立法禁止使用白熾燈之后,歐盟各國已達成協議,全地區將于2009年前逐步禁止生產與使用白熾燈。屆時,風行世界一百多年的白熾燈將在歐盟地區告別輝煌,被前進的歷史車輪無情拋棄。
石油緊張,煤炭告急,錯峰用電。中國的能源在經受十多年高速發展的經濟所透支之后,能源危機已日益明顯加劇,能源已成為很多地方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電能源作為現代工業、商業與民用的命脈,近年來電力的緊張(如珠三角地區)已如影隨形,妖魔般在我們的身邊徘徊。作為生產電能源重要資源之一的煤炭資源也日益緊張。據相關媒體報道,多年來一直是煤炭大省的山東省,近兩年來煤炭資源銳減,需要依靠外省的煤炭供應,經濟發展遭受煤炭資源緊缺的困擾。為挖掘煤炭,將有十多萬人的村莊要受到遷徙之痛。
在此能源緊張的形勢下,對作為消耗電能源主要用途之一的燈具光源便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據相關統計表明,一支嚴格按國家標準生產的節能燈,其耗電量為普通白熾燈的五分之一,如果我國有五分之三的普通白熾燈被節能燈所代替,一年將節約電能1000億度,相當于一個三峽工程的年發電量。如此看來,標準合格的節能燈及其推廣對于緩解我國能源緊張與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面對能源與經濟發展之間日漸激烈的矛盾,我國政府已通過各種手段與措施進行緩解,其間,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燈便是主要途徑之一。在剛結束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坦陳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現實。而接踵而至的3.15消費者權益日在央視一套的晚會上,公布了國家質檢總局抽查中所發現的四家節能燈產品不合格的照明企業,這也可以視為國家相關職能部門響應政府號召的一記重拳。
業內人士認為,此四家被曝光的照明企業,在行業里同類產品中的品質還是在中上的,它們不合格,正是表明了整個節能燈產業的狀況。因此,對于整個節能燈產業而言,形勢已經很嚴峻,我們如何才能夠走出低谷,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呢?筆者綜合各方觀點,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不要盲目遷就市場的畸形需求。很多人認為,當今市場上有許多低價劣質節能燈在銷售,是因為有其生存的土壤,是有相當多的消費者在青睞這樣的產品。這話固然有其合理性與現實性,但我們作為行業的從業者,應該比消費者站得高、看得遠。如果消費者所買的節能燈是“節能不節錢”,試問其以后還會繼續使用節能燈嗎?不僅如此,還會使其喪失信心,進而阻礙節能燈的推廣使用。對于想深入拓展市場的節能燈企業來說,這種做法豈不是殺雞取卵、飲鳩止渴?
其二,加快行業整合進程,樹立節能燈強勢品牌。據了解,作為在我國經濟領域中不太起眼的照明產業中,共有各類照明燈飾生產企業2萬余家,這種極不正常的產業格局所帶來的行業蕪雜與混亂直接造成了兩種嚴重的后果。一是惡性競爭持續升溫、加劇,價格與品質參差不齊,令消費者無所適從。這不僅使有遠見卓識、想生產合格、優質產品的廠家回天無力、嘆息無奈,更使消費者的權益時常受到損害,影響其對節能燈的信心。二是監管難度加大,節能燈生產企業繁多,產品牌子蕪雜,此起彼伏的低價劣質節能燈產品讓相關部門難于應付。因而,規范行業、整合資源,在照明行業樹立一批具較高信譽度的知名強勢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加強監管勢在必行。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在行業參差不齊的狀況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不再贅述。在此想說的是,在行業整合之后,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仍是不可或缺的。追求利潤永遠是企業的終極目的,只有將企業自律與他律結合起來,方可為生產合格、優質的節能燈產品提供堅實的保障。
要達到國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對當今廣大的節能燈生產企業來講,無疑在實力、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都將是重大的挑戰。但我們也應該清楚,有挑戰更會有機遇,筆者綜合相關人士的意見認為,機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市場容量擴大,市場需求量增加。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禁止使用白熾燈后,將會產生大量的節能燈的需求,將直接拉動外銷節能燈企業的產量與銷量;對國內而言,隨著政府對節能降耗重視程度的加劇,各項政策與舉措的實施,國內節能燈的需求量也將大增,這對節能燈企業而言,帶來了市場需求量大的良機。
二是行業在整合規范之際,有利于部分有思想、有實力的企業的凸顯與騰飛。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行業的不規范也為企業的脫穎而出提供了絕好的平臺與機遇。正如業內某知名營銷人士所說的那樣,這個行業直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只要牢牢把握了照明行業發展的動向與潮流,就算是一家中小企業都有發展壯大的機會與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