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9天的“兩會”現已過半,節能減排卻成了當下熱議話題,2009年的“兩會”會期短、議程簡,已被媒體譽為節儉的“兩會”。這也為節能減排工作的進行做了很好的表率,面臨金融危機影響,資金和資源的逐漸匱乏,讓更多人意識到,節能的重要性,有兩會的召開堅持走節能路線也帶動了很多企業的節能行動,對于未來經濟的發展,節能也是一個新的方向,尤其是照明業,走節能照明路線是必然。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地方“兩會”期間就不斷傳出了“拼車參會”、改吃自助、壓縮日程、采用環保紙筆等種種節約環保措施,這些“特殊時期”的“非常做法”,的確令人欣慰,受到輿論的普遍好評。
全國“兩會”,可以說是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年度盛會。除了利用此重要平臺研究解決好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外,為其他各種會議樹立良好的會風榜樣,也同樣十分必要、必需。
聯想到此前有些地方官員針對會議缺席、打瞌睡等不良現象對會風“開炮”、下功夫整治,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著力培育綠色、環保、生態的會風。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為新時期的“四大文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中國作為締約國正在積極實施節能減排舉措,并盡量減少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在這種情況下,生態文明呼喚“生態會議”,“節儉的會議”更應升級為“節能減排的會議”,開成“零排放”的會議。
何謂“零排放”的會議?按國際通行的說法,就是根據此次會議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通過與會者捐助或者企業贊助等形式,募集相應量的資金,營造匹配規模的“碳匯”林,從而吸收本次會議所排放的全部二氧化碳。這樣,此次會議就可以視為“零排放”,成為“零排放”會議。
實際上,“零排放”會議在國際上已司空見慣。即使在國內,也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據報道,2007年12月28日召開的北京林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四次會議就締造了“北京第一個‘零排放’會議”,同時誕生了“北京民間購買碳匯第一人”。
我們在節約、節儉的同時,一定要知道節能、“減少碳足跡”、減排。充分利用全國“兩會”這個重要平臺,把“兩會”開成生態環保的會議——這,無論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還是對增強全民環境意識、建設生態文明都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