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召開了“主要用能產品和設備節能標準與能效標識研究”課題啟動會,涉及工業設備、商用設備、照明產品3大領域,包括16項節能國家標準,6種產品能效標識實施細則的研究和制修訂等多項研究已全面啟動。
這項研究屬于國家科技部下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專項“關鍵技術標準推進工程”中的課題。據課題負責人、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陳海紅介紹,開展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支撐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節能目標有效實施,解決節能降耗突出問題,提高關鍵節能技術能力。通過一系列能效國家標準,能效標識實施細則的研究和制修訂,能效標準體系的建設,能效數據采集和測試、能效標準自動分析系統構建以及能效檢測一致性、能效標識共性方法研究,著重解決節能標準研制缺乏共性技術支撐,節能信息不足、數據準確性差,用能產品效率低、節能技術推廣弱以及節能標準系統性、規劃性不夠,能效標識技術研究不足等5個方面的問題。其中,16項節能標準和6項能效標識有效的實施,可預期的經濟效益包括重點用能產品的能源效率水平將提高2%~8%,預計到2015年可累計節約能源超過3000萬噸標準煤。
據介紹,近年來能源問題的顯現和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對節能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而我國節能標準缺乏先進方法和理論模型的指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標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長期以來,我國的節能數據,尤其是用能產品和設備的能效信息缺乏,收集渠道不暢,能效數據少,數據準確性不高,滿足不了標準研制的需要。由于長期投入不足,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由于缺乏標準的支撐難以實現市場化和商業化。沒有系統、規范、協調的整體性的標準體系研究,使標準立項、研制缺乏科學規劃的指導,不能全面滿足節能工作的需要。現階段還存在能效標識制度科研能力不足,技術研究不強、產品覆蓋度不夠廣泛、權威性不強等諸多問題。這項課題就是以提高用能產品能效、推廣節能技術、節能降耗、支撐可持續發展自主創新為主線,以提高產品能效、自主知識產權含量、產品競爭力為核心,開展能效標準研發方法和模型構建,節能標準體系研究,節能標準研制,能效標識共性方法和技術研究。
據了解,這項研究是我國首次運用新型研發模式,將用能產品和設備節能標準標識研究工作貫穿于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和使用的全過程,將會構建相對全面、系統、準確的能效信息數據庫。同時通過銅轉子電動機、噴油單螺桿空氣壓縮機、高壓變頻器和照明節電裝置等高效產品性能標準的研制,應用國家標準平臺推動高效節能技術向市場化和商業化方面的轉化。這項研究還是我國首次系統開展主要用能產品和設備能效指標檢測一致性研究和能效標識共性技術方法研究。陳海紅認為,這項研究可以進一步為我國能效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供技術支持,為政府決策和標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可以保證節能標準和標識的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和協調性,為科學實施能效標識、提高能效標識科技含量、推動能效標識發揮更大作用打下基礎。
科技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及課題承擔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新聞鏈接
16項主要用能產品和設備節能標準分別就工業設備、商用設備和照明產品3個領域分別開展高效產品性能標準、強制性能效標準、經濟運行標準三類節能標準的制修訂。
高效用能產品性能標準中工業設備類3項:《銅轉子電動機技術條件》(送審稿)、《高壓變頻器技術條件》(送審稿)、《噴油單螺桿空氣壓縮機技術條件》(送審稿))。商用設備類兩項:《大規格風冷展示柜用細尺度高效換熱器技術條件》(草案)、《孔板節流和降膜蒸發一體化高效水源熱泵機組技術條件》(草案)。照明產品類1項:《照明節電裝置技術條件》(送審稿)。
強制性能效標準中工業設備類兩項:《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能效標準》(送審稿、修訂)、《容積式空氣壓縮機能效標準》(報批稿、修訂);商用設備類兩項:《制冷展示柜能效標準》(報批稿)、《水源熱泵機組能效標準》(送審稿)。照明產品類兩項:《熒光燈鎮流器能效標準》(送審稿、修訂)、《雙端熒光燈能效標準》(送審稿、修訂)。
經濟運行標準中工業設備類1項:《空氣壓縮機系統經濟運行》(送審稿);商用設備類兩項:《制冷展示柜經濟運行》(草案)、《水源熱泵機組經濟運行》(草案);照明產品類1項:《電氣照明系統經濟運行通則》(送審稿)。
6種產品能效標識實施規則:
工業設備類兩項:《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能效標識實施規則》(送審稿、修訂)、《容積式空氣壓縮機能效標識實施規則》(報批稿)。
商用設備類兩項:《制冷展示柜能效標識實施規則》(報批稿)、《水源熱泵機組能效標識實施規則》(送審稿)。
照明產品類兩項:《熒光燈鎮流器能效標識實施規則》(送審稿)、《雙端熒光燈能效標識實施規則》(送審稿)。
|